国际商务系现有专任教师10人,师资队伍实力雄厚,其中教授1名、副教授3名,讲师6名,南粤优秀教师1名;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0%以上,6人具有海外留学、访学经历;教师团队专业背景多元,涵盖航运经济、跨境贸易、国际营销、跨国公司管理、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。全系教师基于“航运特色、产教融合、国际视野”的发展理念,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。
在教学方面,系部承担《国际贸易实务》《国际航运经济概论》《企业战略管理》《国际营销学》《跨国公司管理》《国际商务函电》等核心课程,以及《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(双语)》《国际贸易单证(双语)》《集装箱运输业务与管理》等特色课程的教学任务,建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、校级一流课程3门,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。教师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创新,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,通过"订单班""双导师制"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。
科研引领服务区域发展。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,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及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,横向课题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航运企业战略咨询、地方政府政策研究等领域。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,涵盖航运经济与产业集群、养老产业协同发展、跨境贸易与供应链管理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领域,通过航运服务业集群研究助力南沙国际航运中心建设,通过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响应乡村振兴战略。部分项目成果已转化为地方政策建议(如东莞市人才政策优化),体现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
学术深耕成果卓著。研究方向聚焦航运经济与政策、数字营销与品牌国际化、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等领域,近五年发表SCI/SSCI/CSSCI论文30余篇。其中,多篇论文发表于《Ocean & Coastal Management》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》等国际权威期刊(JCR Q1、中科院1区Top),研究内容涵盖绿色航运政策、智慧港口建设、航运物流韧性等前沿议题;在CSSCI期刊方面,团队围绕品牌管理、数字化转型、产业链整合等方向展开深入探讨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山东社会科学》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等核心期刊。研究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,融合物流管理、区域经济、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方法,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,多篇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,为区域航运中心建设、跨境贸易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。
学术专著积淀深厚:专著选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,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。出版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融合与发展》《苹果橘子营销学》《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及嵌入研究》《航运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因与演化路径研究》《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商发展新范式》等专著。研究领域既包括航运经济、国际贸易等传统优势方向,也涵盖数字贸易、智慧物流等新兴领域。多部专著被列为省部级重点出版物,并通过理论创新为地方政府决策及企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,体现了“航运特色+数字赋能”的学科发展定位。
育人为本成效显著:指导学生获"挑战杯"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、"互联网+"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等20余项,建有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和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,与英国、波兰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。系部以"航运+数字经济"为特色方向,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,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航运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平台,推进"新商科"教育改革,计划未来争取国际商务一级学科硕士点,培养数字化、国际化复合型人才。
国际商务系秉持"航运特色立基、数字经济赋能、产教融合创新"的发展理念,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,以"新商科"教育改革为引领,构建起教研与实践的创新生态体系。作为区域航运经济研究重镇,依托学科交叉优势,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、跨境贸易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,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政策建议。未来将着力打造"航运+数字"特色学科高地,推进国际商务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,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为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智慧力量。